左宗棠与李鸿章的关系-尊龙官方网站
左宗棠和李鸿章是晚清的两大名臣,是同治、光绪时期的帝国支柱,是政坛上举足轻重的人物。我们学习历史的时候,都了解过他们的事迹,今天就来详细的说一下。
左宗棠与李鸿章的关系
两人都是读书人出身且少年早成,左宗棠是二十岁中举人,李鸿章是二十一岁中举人!
两人都是书生典戎行的方面统帅,李鸿章是淮军统帅,左宗棠是楚军统帅!
两人都曾经做过湘军统帅曾国藩的幕僚,并且都是仕途失意之时进入曾国藩军中!
两人都在剿灭捻军的战争中立下战功,李鸿章灭了东捻军,左宗棠灭了西捻军!
两人都是洋务派大臣,洋务运动中自强求富,让两人都获得了中兴四大名臣的称号!
两人都获得了大学士(宰相)的官职,都被成为中堂,李是文华殿大学士,左是东阁大学士!
李鸿章人物简介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本名章铜,字渐甫、子黻[fú],号少荃(一作少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安徽合肥人,中国清朝晚期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将领。世人多称“李中堂”,又称“李二先生”“李傅相”“李文忠”。
李鸿章为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进士,早年随业师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与捻军起义,并受命组建淮军,因战功擢升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累加至文华殿大学士,封一等肃毅伯。
期间着手办理洋务,创办了北洋水师。甲午战争失败后,作为特使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后被启用为两广总督。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后,参与“东南互保”,并北上谈判,次年与庆亲王奕劻代表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不久即病逝于北京,享年七十九岁。死后获赠太傅,晋一等肃毅侯,谥号“文忠”。其著作收于《李文忠公全集》。
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慈禧太后视为“辅佐中兴,削平大难”及“匡济艰难,辑和中外”之人。
同时西方有视之为“当世三杰”者。但因其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加之个人贪腐、决策失误等问题,也招致诸多批评。
左宗棠与李鸿章的不同之处
左宗棠与李鸿章作为帝国的两大肱股之臣,他们的人生经历有着很大的不同。
李鸿章出身于官宦之家,在家族的荫护之下,仕途可以说是一帆风顺,入阁拜相,水到渠成;而左宗棠的职业生涯可以说是坎坷多磨,破落地主家庭出身,考中举人后,长期以教书为生,生活给予他无数的锤炼与磨砺。
也可以说人生起点的不同,也导致了他们在日后的思想和政见上有着极大的差别。比如说在建军这一章节中,总结出左宗棠与李鸿章的区别:左宗棠在建军时重视军队文化,偏爱秀才,只需将官本人廉洁,重视气节,能“以文化兵”,保证军令上通下达即可。
李鸿章则完全不同,他将“文化”与“军事”完全割裂开来,将官喜用江湖大老粗,只求战场能够取胜。
后来有人总结到,左宗棠用兵是“大气”,好算,善于料敌于先,深谋远虑绝不犯险。而李鸿章的用兵是“洋气”,非常重视西方技术的运用,洋枪洋炮尤为喜欢,这也成为攻城拔寨的利器。
建军初期的这些矛盾、冲突只不过是左、李“和而不同”的开场戏。因观念分歧过大,后面的冲突多到一发不可收拾。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中国边疆发生了分裂危机,左宗棠等将领提出镇压阿古柏,要求加强“塞防”;而李鸿章认为东南海防告急,建议放弃新疆,加强“海防”。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海防与塞防之争,也可以说是淮系集团与湘系集团之间的利益之争。
在剿灭捻军之后,李鸿章已经不再打仗,专心于洋务运动。在清末洋务运动的过程中,左宗棠与李鸿章的出发点与目的也截然不同。
左宗棠的洋务运动思想源自于魏源,很明确,那就是“师夷长技以制夷”。要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以抵御西方列强的侵略。而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则忘记了中国自强御敌的宗旨,一味地软弱退让。
在《左宗棠与李鸿章》中,作者总结了左与李的三个重大分歧。
其一,军事上,左宗棠全力营建“海防”,李鸿章积极筹备“海战”;其二,外交上左宗棠践行针锋相对,力行“主战”,李鸿章践行“全神笼络”,推行“和戒”;其三,在商业上左宗棠实践“商资商办”,李鸿章推行“官督官办”。
这些分歧与争端,让李鸿章与左宗棠的冲突出现了大爆发,但是总体来说,两人还是以大清帝国的利益为重,也体现出两人之间的“矜而不伐”以及“和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