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龙官方网站-人生就是博手机版
尊龙官方网站-人生就是博手机版  /   历史名人  /  秦汉名人  /  

张良给刘邦的三个计策-尊龙官方网站

时间:2023-11-21 13:43阅读数:161

汉初三杰谁的功劳最大,众说纷纭,但是从刘邦那句话中寻找答案,和项羽谋士范增相对应的,应该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张良。

张良给刘邦的三个计策

第一计就是策反英布。

英布又名黥布,一个黥字,就清楚表明他是囚犯出身,趁秦末乱世起兵,先投了项梁,项羽军中有五位猛将,龙且、英布、钟离眛、季布、虞子期。

英布是项羽军中出身最低贱的一位,其他几位不仅是贵族,还是项羽的发小,有意思的是钟离眛结局也是自刎而死。而刘邦选择策反英布简直太聪明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个革命纲领不就是给我们这种出身的人喊的吗?你一个囚徒,虽然因为军功被封为九江王,但是在项羽这个高贵的人面前,你能有真正的信任和地位吗?

史记里没有上面这几句话,史记在描述英布被策反时主要说是因为英布只派了少量兵马去帮项羽进攻田荣,令项羽不满,此时项羽大杀四方,刘邦惨败,他心里怕项羽追责。

虽然史记里刘邦派去的随何是嘴功一流,把英布说动了心。但是毒蛇替英布想了一下,的确刘邦这边对英布这种人更有吸引力,老光棍刘邦 贪生怕死的韩信 贪财小人陈平这种组合对于任何出身不好的人都充满诱惑。

并且随和还许诺封他为淮南王,如此重利,英布毫不犹豫接受了。当然,项羽早就对骑墙派恨之入骨,立即让手下第一悍将龙且带10万精兵去讨伐他,英布惨败,退逃到汉军。

刘邦成功利用英布拖延住了项羽,缓和了彭城大败被项羽追杀到只剩下10几个人的囧境。

其实刘邦后来也碰到类似英布的形势,韩信后来功高至伟,也不听调令,反而逼请刘邦封王,刘邦毫不犹豫就封了韩信齐王,这是后话。

第二计是连接彭越,让彭越继续骚扰项羽侧翼。

这个彭越也是土匪出身,此时刘邦来拉拢,当然开心接受了“自己人”。他之前主要跟田荣田横家族一起对抗项羽,彭城惨败后,他立即又把攻下的城池全都放弃,转为游击战,尤其喜欢抢项羽的粮草,因为他控制的地盘又在项羽的侧后方,令项羽非常困扰。

第三计是放权韩信。

虽然拜了韩信为大将军,可是刘邦一直自己掌握兵权,彭城之战甚至没让韩信参与。张良觉得世上只有韩信能对抗项羽。

韩信的故事,其实处处透露着诡异。在整个历史上,所有的人物都是经过血雨腥风才成为正史英雄,而韩信就是天选之子一样,莫名其妙连升100级,成了刘邦军中2号人物。萧何张良这种能力超群的人甘心情愿地一次次推荐他。

最诡异的是,他从没任何指挥作战经验,然而一出手,却总是封神之战,被世人惊呼为“兵仙”。兵仙跟战神,神仙打架,棋逢对手,谁主沉浮?

刘邦为何格外重用张良

一、会说话

张良是一个会说话的人,他有着高超的说话技巧。正是因为会说话,他的计策就比较容易被采纳。刘邦是要立志当皇帝的人,他的所作所为,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获得权利,因此凡是有利于实现他目的的计策,都是十分容易被采纳的。

张良与郦食其,同样都是为刘邦献策,一个献了一个听起来很有道理的计策,一个仔细分析局势,让刘邦推翻了自己原来的采纳,高下立判。郦食其计策适用的范围是刘邦政权已经稳固,需要赢得民心的时候,而不是此时还内忧外患的时刻。所以,张良的7个问题,让刘邦一下子就惊醒了。

一个合格的谋臣,不仅要提出问题,还要给出建议,帮助君主解决问题。张良的建议,高效有用。只封一人,就可以安抚众臣惶惶不安的心。

接下来的对话,更见张良说话技巧的高超。张良并没有直接说出让刘邦封雍齿这样的话,而是用一个个问题,逐步引导,最终让刘邦自己说出答案。刘邦是皇帝,哪怕再礼贤下士,也总要有皇帝的姿态,那就是手下的人,不能太过于聪明。

张良的回答,没有让自己的锋芒盖住皇帝。这短短的几句对话,十分精彩。

他与刘邦,在刘邦未登基之前,是谋臣与主公的关系,在刘邦登基之后,是君与臣的关系。身份的转变,意味着他与刘邦说话的态度以及措辞要有所改变。

布衣之时的对话,相对自由一些,而君臣之间的对话,就一定要考虑皇帝的身份以及心态转变问题。而这些,张良都在与刘邦的交谈中做到了。

二、知进退

在不利的环境中努力奋斗很简单,在繁花锦簇的富贵面前抽身离去很难。这里说张良进退得宜,是因为张良能够做到在该进的时候进取,在需要抽身离去的时候能够抽身离去。

张良在辅助刘邦的过程中,有很多功劳,运筹帷幄,正是这一次次的彰显才华,才逐渐得到刘邦的重用。汉三年,项羽急围汉王于荥阳,此时谋士郦食其给刘邦献策。

张良知道这个计策之后,问了刘邦七个问题,让刘邦清晰的认识到这个计策的不可行性。这是张良的进。如果此时张良顾忌情分,没有把利害说的那么清楚的话,郦食其的计策说不定真的会被推行。

战场情况瞬息万变,一点失误与犹豫都有可能贻误战机。正是张良这次的当进则进,避免了刘邦的决策失误。

有进则有退。在刘邦开始赏识张良之后,张良为刘邦谨言献策的同时,从不抢功,不居功。从为樊哙说话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张良在向后退。

樊哙劝刘邦应该还军霸上,这是一个正确的建议。但刘邦当时正在享受胜利的喜悦,所以不想退兵。此时,张良在樊哙劝谏的基础上,再一次提出还军霸上,并阐明利弊。刘邦听从建议,还军霸上。

从结果上来看,是刘邦听从了张良的建议,因此很多人都忽略了这个建议最开始是樊哙提出的。而正是张良那一句,“愿沛公听樊哙言”,让后人清晰的看到了樊哙的功劳,也看到了张良的心胸与智慧。

从刘邦认识到张良的价值那一刻起,就一直在给张良封赏,随着刘邦权利的扩大,给张良的赏赐也越来越多,职位也越来越高。

张良并没有被这些富贵迷住眼睛,每一次被封赏时都把自己的功劳往小处说,弱化自己的功劳,凸显别人的功劳。这些事情,一桩桩一件件,都是张良的退,都体现了张良的不居功。

三、爱百姓

张良从一开始跟随刘邦的时候,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刘邦创建王朝,让百姓安居乐业。之后他做的很多事情,都能看出这一点。帮助刘邦建立功业,与让百姓安居乐业,这是互为因果的事情,只有刘邦建立王朝了,饱受战乱纷争流离失所的百姓才有可能安居乐业。

而只有百姓安居乐业了,刘邦的王朝才能够稳固。与刘邦同时期的项羽,已经有很多事例证明項羽在一定程度上并不是一名合格的君主。项羽不能采纳张良的建议,则是张良最终转而辅佐刘邦的原因之一。

在王朝创立过程中,张良处处为刘邦着想,在鸿门宴上救刘邦性命;攻入咸阳之后,在樊哙谏言的基础上力劝刘邦还军霸上;在王朝建立初期,献言让刘邦封雍齿,巩固人心;之后,在容易造成国家分裂的改立太子事件上,帮助吕后稳固太子之位,避免国家分裂。

这几件事情中,最明显的将百姓放在心上的事情,就是帮助吕后稳固太子之位。建立一个王朝很难,守好一个王朝,让这个王朝持续健康的发展,更很难。

张良没有直接出面向刘邦谏言不要更换太子,这其中有一方面的原因是因为张良此时身体不太好,心有余而力不足,另外一个方面,可能是因为刘邦掌权日久,积威慎重,因此对于张良的态度就没有以前那么看重。这样的结果就是张良有些时候说的话,刘邦听不进去了。

在这个背景下,张良既不方便亲自出面,又不愿在自己任内看到国家动荡,百姓流离失所,也就只能出主意,让吕后来亲自操作了。而吕后不负所望,真的请来了商山四皓,稳固了太子之位。

张良爱百姓的意识,从一开始就已经有了,在他要去刺杀秦始皇之前,他遣散了家童三百余人。刺杀皇帝是一件风险很大的事情,被抓住之后,很有可能要满门抄斩,连累无辜家仆。由小窥大,张良爱百姓的意识,是一直就有的。

张良人物简介

张良是西汉著名的开国功臣、古代的政治家。

张良字子房,张良先辈在韩国任过五代韩王之国相,他是秦末汉初杰出谋臣,西汉开国功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

张良精通黄老之道,不恋权位,晚年随赤松子云游四海,汉高后二年(前186年)去世,谥号文成。汉高祖刘邦曾在洛阳南宫评价他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