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故里在哪里-尊龙官方网站
西施是春秋时期的越国美女,她的美貌是历史公认的,她天生丽质、倾国倾城,被越王勾践送给吴王夫差,帮助越国打败了吴国。历史上关于西施的典故很多,如西施浣纱、东施效颦等。
西施故里在哪里
说到西施故里,一般人都会说是诸暨,但事实上,真正的西施故里是在萧山临浦镇。
古代,沿浦阳江有“上诸暨”和“下诸暨”之分,西施出生在下诸暨,下诸暨即浦阳江下游之地。
秦时置诸暨县包括这两部分,西汉时把下诸暨单独置县,称“余暨”,三国吴时改称“永兴”,唐天宝元年正式改名为“萧山”,一直沿用至今。
西施的故里虽在今萧山县境内,但它属诸暨县故地,所以人们习惯上称西施为诸暨人。
历史上临浦行政区划确实多变,自古以来,临浦镇归萧山和诸暨两地共同管辖。
尤其是镇上山阴街,自古就有“山阴不收,会稽不管”之说。
再如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当时籍贯越州(绍兴)永兴人,永兴即萧山。
萧山解放以前一直隶属于绍兴,后改属杭州。
现就有许多书籍说贺知章是杭州人了。
从事实上讲贺知章是萧山人,当然也是杭州人。
但从文化这个角度上讲说他是绍兴人更加合适。
因此关于西施故里的考辨也就可以解释。
西施是诸暨人,也是临浦人,只是当时的临浦属诸暨管辖。
西施是如何让吴国灭亡的
西施本来只是一个在穷乡僻壤,跟随母亲浣纱的小姑娘。
如果不是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去到吴国为奴,恐怕后人也不会知道世界上还有西施这个人。勾践立志,卧薪尝胆,誓言一定要报仇雪恨。
在越国大夫文种和军师范蠡的策划下,决定从民间搜罗美女进贡给吴王夫差,以此来消磨他的斗志,于是西施被选中。有诗曰:朝为浣纱女,暮为君王妃。
西施的美貌和气质深深的吸引了吴王夫差。吴王夫差十分疼爱西施,并特意为西施建造了姑苏台,从此吴王夫差夜夜笙歌,与西施共度良宵美景。
吴王夫差在享受西施的柔情,越王勾践在卧薪尝胆。大夫文种和范蠡精心安排越国的国事,越国慢慢的恢复了元气。
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重整旗鼓,一举打败吴国,吴王夫差自杀身亡。越国也因此成为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个霸主。
越国是利用西施的美色去瓦解吴王夫差的意志,在越国打败吴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也为越国做出了贡献。但要说吴国的灭亡全是因为西施所致,那也有点抬高西施的作用。
西施和吴王夫差在一起,并没有任何史料记录西施传递情报,也没有因为吴王夫差的宠爱,有西施干涉朝政的记录。她只不过是越国摧跨吴国的一颗棋子。
我个人认为,吴国的灭亡跟吴王夫差的刚愎自用有直接关系,加上越王勾践的韬光养晦,使得吴王夫差根本没有把勾践放在眼里,吴王夫差一直没有杀掉勾践,勾践有文种和范蠡这样的好臣子,终于在他们的帮助下,有了翻盘的机会。
因此说吴国的灭亡西施并不是最关键,勾践的努力和文种、范蠡的谋划才是关键。
西施在勾践复国后去哪了
在吴越之争硝烟散尽之后,美女西施的结局,后世有各种各样的传说,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6种:
1、愧疚自缢说
在一些话本和戏剧中演绎的情节是,西施助越国灭掉了吴国后,一方面感到欣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另一方面也感到内疚,觉得对不起吴王夫差,在一种异常矛盾的心理中,不能解脱,最后自缢于馆娃宫内。
2、被范蠡带走说
这种说法较为风行,典籍中有记载。东汉人所写的《越绝书》中记述:“西施,亡吴后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文学戏剧作品大都这么描绘。说吴国灭亡的当天,范蠡做了两件事,一件是劝他的好朋友、一同共患难的文种,趁早离开勾践。
再一件事就是,在姑苏台下花荫深处找到了萎顿不堪的旧日情人西施,仓皇逃到太湖,双双驾一叶扁舟,消失在烟波浩渺之中。苏东坡曾经写道:“五湖问道,扁舟归去,仍携西子。”在山东肥城陶山,据说有范蠡和西施墓。
3、被范蠡沉湖说
吴国灭亡以后,越王因为西施的美貌想要将她留在身边,但是范蠡坚决反对,他要越王吸取吴王教训,不能被美色诱惑。他设下计策,派人用越王的车把西施骗到太湖,又把她骗上船,到湖心的时候,趁西施不注意,狠心将西施从船上推下,西施就这样溺死于太湖之中了。
4、被吴人沉江说
民间有一种传说,吴国灭亡后,吴人把一腔怒火都发泄在西施身上,用锦缎将她层层裹住,沉在扬子江心。《东坡异物志》载:“扬子江有美人鱼,又称西施鱼,一日数易其色,肉细味美,妇人食之,可增媚态,据云系西施沉江后幻化而成。”
唐代罗隐写诗道:“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为谁。”从唐代人写的这首诗中,可以看出西施“被吴人沉江说”,有一定市场。
5、被勾践沉江说
越王勾践曾说:“亡吴之功,西施当属也。”传说勾践认为吴国的灭亡源于夫差沉湎于西施的美色,为了避免西施的美色反过来殃及越国,他恩将仇报,赐西施沉江而死。这种说法和“被吴人沉江说”、“被范蠡沉湖说”是异曲同工,都把西施看成了“红颜祸水”。
6、被越后沉江说
传说越国灭吴后,勾践欲将西施收进后宫。越后认为西施是“祸国之女”,担心西施祸害西施越国,就令手下将其裹进牛皮袋子中沉入江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