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四心是指哪四心-尊龙官方网站
孟子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一生提出过很多学说,著名的“四端说”流传千古,被人们广为传颂。作为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与荀子在思想主张上有很大的差异,但他们都再次将儒家学说发展传播。
孟子四心是指哪四心
孟子四心是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心。出自战国儒家经典著作《孟子·公孙丑上》。孟子认为这四心是人与生俱来的品质,也是孟子性善论的基础。
对于孟子而言,人的本性都是善良,拥有四本心。人可以培养四本心,将其发展为四种美德。孟子主张人性本善,强调天赋道德,从天赋性善论(“四心”)推导出天赋道德论,从而提倡“不忍人之政”。
孟子四心说原文及注释
所谓四心:就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意思是说:人有同情心,就是仁慈仁爱的开始,从爱自己的亲人开始,然后去爱别人,同情别人,把别人想象成和自己一样。感同身受。
所以有了侧隐之心,就是“仁”的开端;有羞耻憎恶之心,知道了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就有了“义”的开端;做事情知道了先后顺序也就有了谦辞礼让之心,就是“礼”的开端;有了辨别是非得失的能力,就是“智慧”的开端。
孟子由“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提出了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心,这四心又是“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
“端”是开始的意思,有了这些开始,还需要“扩而充之”这样才能发扬光大。可以看出孟子也相当重视实践,重视后天的努力,后天的培养。
孟子和荀子在思想主张等方面的区别
1.在人性论上的分歧是二者最大的区别。
孟子肯定“性善论”,认为人人都先天具有仁、义、礼、智四个“善端”。这四个“善端”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因而从理论上讲,人人皆可为尧舜。但是,仅有这些“善端”是不够的,必须加以扩充,使之达到完善的境地,就可以成为圣人。
相反,由于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人们的“善端”受到破坏,心灵遭到“陷溺”,就会成为小人、恶人。
荀子学说中最突出的是与孟子“性善论”相对立的“性恶论”,他认为人性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它完全排除任何后天人为的因素。这就是说,与生俱来的本能是“性”,而后天习得者为“伪”。
荀子指出孟子所说的人性善,实质上是“伪”而不是“性”,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而人的善意是后天习得的。这一点较孟子的“良知”“良能”具有更多的唯物主义色彩。
2.由于哲学观和人性论上的区别,导致孟子和荀子在教学思想上也存在较大差异,孟子主张“内发”,而荀子更倾向于“外铄”。
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孟子比较强调“思”,主张深造自得,专心致志;而荀子更提倡“学”。孟子的这种观点是受其唯心主义思想影响,夸大“思”的作用而忽视“闻见”,过多强调理性认识。
在教学过程上,孟子将其视为“存养”“内省”“自得”的过程,把它看成是发扬人天生的善性过程,唯心主义的倾向较重;而荀子把教学过程看成是闻见、知、行三个环节,更可贵的是强调学是要落到实践上,充分反映其唯物主义的思想,具有较多的客观性。